许多父母带孩子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一大诉求,就是“让ta好好上学”。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享受知识的魅力,拓宽视野,为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打下基础,这当然无可厚非。而对于孩子——或者对每个人来说——求知本身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,我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,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学习着。因此,“厌学”并不能算是孩子们的本性。既然如此——
·能不能通过心理咨询,让厌学的孩子立即重返校园?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。《中国医药报》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:一位女性每天都会感到左肩和手臂的间歇性疼痛。因此她尝试在疼痛处用药酒擦拭,但没有效果。去医院拍X光片,显示轻度骨质增生,但增生程度不至于引起如此疼痛。于是这位患者干脆忍着,不再去管它。但一段时间后,她不仅左肩和手臂疼痛,更感到心慌胸闷,被送进急诊室才知道,自己是患了心绞痛。
孩子“厌学”的表现,就如同这位女士的肩臂疼痛。如果我们单刀直入、直接针对学习问题进行工作,其性质就像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抹药酒,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,甚至可能让后果恶化。北京大学副教授、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表示:厌学、拒学问题无法“很快”解决,因为拒学背后一定有深刻复杂的问题,如果强求快速复学,会给孩子再次施加导致其厌学的压力,加重厌学情绪。因此,当不把目标定位复学时,才能得到复学的结果。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将这种思路称为“隔山打牛”——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、家长改变自身和家庭,以此让孩子摆脱厌学的困扰。
为了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了解厌学问题的实质,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方式,上海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、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室刘亮博士,将医院中关于厌学现象的的临床科研项目成果汇结成一本通俗易懂、内容丰富(但是被超级长的名字耽误了)的好书——《父母做这9件事,孩子从厌学变爱学》,从系统式家庭治疗师的角度,全面地提供了对厌学现象的理解和应对方式。

本书的第一部分对“厌学”进行界定,并总结了临床中观察到的孩子们厌学的原因,篇幅最大的第二、第三部分,则主要分析了挡在学生与学校之间的“五只拦路虎”,以及家长和孩子一同应对厌学的方式。这种行文安排,也对应了“先理解,后改变”的逻辑。
· 为什么孩子不上学?
首先需要说明的是,厌学牵扯到社会、家庭、亲子关系、孩子个人素质和医学发展等多方面因素,这些因素互相交织、互相影响,机制复杂,难以单独产生决定性作用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,刘亮博士根据其团队的研究,将引发和维持厌学现象的因素大致归纳为五点:
1. 社会的过高期待和压力
作者认为,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是厌学的温床。人们只看结果,不论过程。社会推崇天才少年、金融大咖、流量明星,要求人们尽早成为“光鲜人士”;老师希望有更高的升学率,往往超前教学、超纲教学,不断向学生提出更高要求;家长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,改变家族命运,将全家的幸福维系在孩子的成绩上;而孩子则不得不承受着来自社会、老师、家长的三重压力,将个人价值全部寄托于学习,难免焦虑、浮躁,在与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对比中不断产生挫败感。如果产生同学之间恶性竞争,更有可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受挫之余,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支持。所以,孩子不会“因为一点小事就不上学”,压力与挫折日积月累,让孩子的“情绪之船”逐渐不堪重负,才最终在看似一个小小的刺激面前崩塌。
2. 充满麻烦和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
作者把轻蔑、忽视、人身攻击和指责、生硬地讲道理称为厌学现象肇事的“四大金刚”。父母的“认可”,是作为孩子终其一生都渴望的东西。当孩子受挫时,如果父母不予以安慰,反而以语言、语气、表情、肢体动作等传递出轻蔑的信号,或将具体的问题(如做错了题)扩大为对整个人的否定(如“你怎么这么笨”),孩子势必感到心痛、委屈和愤怒,对作为“人”自我价值产生怀疑。此外,让孩子不要在意,或进行大道理的说教,看上去是非攻击行为,但这些反应切断了和孩子的情感联系,让孩子只能将情绪压抑在心中。作者认为:“一个孩子未来能走多远,取决于他曾经在感情和心理上和父母又多近。”
另一类家庭问题,是父母之间的情绪对孩子产生的影响。如果家长本人情绪不稳定,或夫妻情感不和,因为孩子吵架、以孩子为理由维持婚姻、强求孩子“选边站队”等等,都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,甚至让孩子认为,正是因为自己,才让家庭如此不幸,“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”。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青少年,在应对自己的学习压力时,还承担着全家的情绪责任,自然感到不堪重负。
3. 个人目标和价值感的缺失
近年来,“空心病”逐渐成为引起热议的新话题。人们开始意识到,厌学不是“差生”的专属行为。很多优秀拔尖的学生,在面对人生追求与目标的议题时,只能以“不知道”回应。他们盲目地应外界要求努力学习,但不知道这些努力的价值与意义何在。因此学习对他们来说,只是一种机械的、毫无乐趣的应付。在这种内心空洞、缺乏个人价值和目标的情况下,一旦遇到挫折,孩子便感到空虚、厌倦、无力,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。
4. 返校屏障
上述几个因素,都起到了让学生“离开学校”的作用。而在“阻止学生返校”方面,也有一堵厚厚的屏障。这些障碍包括同学之间的恶性关系、学校转嫁给学生的学习焦虑、复课后老师和同学的异样对待等。有的家长可能会说:“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就行了,社交问题不用考虑”——但对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,同伴的肯定与尊重,对其自我价值的形成有着无法取代的意义,这就像人需要一日三餐一样,是无法“克服”的生长规律。
5. 多样的精神医学议题
研究表明,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高达23.9%,再加上学龄期儿童青少年高发的双相情感障碍、焦虑症、厌食症、精神分裂症等等,精神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。当孩子情绪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做事提不起精神,很多家长可能会给出“懒”、“不努力”等评价,或认为孩子脆弱、装病,还有的家长因为对“精神病”的病耻感,拒绝面对现实,导致没有及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解,延误治疗。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,对精神障碍治疗的延误不仅耽误学习,更有可能对大脑发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。因此,直面困难,尽快就医,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。
· 父母如何变成孩子的“神队友”?
经过上述对厌学原因的分析,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,“隔山打牛”应对厌学,就要以这五点影响因素为出发点,从根本上恰当处理相关的问题。本书为大家列举了以下9个策略:
1. 把父母的问题放在父母之间去解决,不要将孩子卷入婚姻冲突中。
2. 做愿意接纳和整理孩子的父母。
3. 理解在先,建议在后。
4. 真诚地理解和安抚孩子的痛苦。
5. 把对孩子的期望变为“良药”,激励孩子前进。
6. 帮助和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7. 做孩子的情绪缓冲垫,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。
8. 对孩子的任何微小进步都给予关注和反馈。
9. 该放手时就放手,别剥夺孩子享受成就感的权利。
当然,以上9点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,更详细的解释和可操作的方法,还需要您在书中探索。这里要再次强调,改变和干预,是以充分理解为前提的,因此非常建议大家按照本书的编写顺序来阅读。
本书相关的研究,基于超过300个中国本土厌学案例,相对于国外文献来说,更加贴合我们的生活现实。书中还提供了9个真实案例,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性质的厌学问题。相信在这本书中,我们都能看到一丝自己的影子,在理解孩子的通时,也被这本书所理解,并与背后数百个家庭产生共鸣。
作者:尚优心理全职咨询师 刘丹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