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 

  • 主页
  • 团队介绍
  • 心理服务
  • 新闻科普
  • …  
    • 主页
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broken image
    broken image

     

    • 主页
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• …  
      • 主页
      • 团队介绍
      • 心理服务
      • 新闻科普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从精神病患到心理学家:玛莎·林纳涵

      · 心理科普

      如果一个正在读高三的17岁女生——

      ·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;

      · 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种种症状;

      · 连续住院超过两年;

      · 常因严重自伤行为被关入隔离病房;

      · 接受过电休克治疗、强力的药物治疗、精神分析等多种治疗;

      · 直至出院都未见明显好转;

      ……

      你认为,她的未来会如何?

      其中一种可能是,她成为了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、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副教授、行为研究与治疗中心主任,发展出惠及全球各地病患的辩证行为疗法(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, DBT) ,在学术生涯中获奖无数,被《时代》杂志评选为“百位伟大科学家之一”,美国自杀学研究会还以她的名字设立了“杰出研究奖”……

      她就是玛莎·林纳涵(Marsha Linehan, 1943-)。
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 

      玛莎·林纳涵出生于美国一个受人尊敬的中产家庭,父亲是石油公司高管,母亲活跃于社区服务。作为家里六个孩子中的老三,玛莎从小就是这个模范家庭中“不同”的那一个。小时候,她在好友家过夜,却因为想家而屡屡吵闹,让朋友的原本友善的父母忍无可忍;家庭的集体出游总是令她如坐针毡,有时她甚至会在中途掉队;她还是家里唯一体重超重的孩子,和其他漂亮苗条的同辈形成鲜明对比;总是喋喋不休,这一辈子都在试图让自己讲话不要太冲动……总之,这个孩子在家中并不是讨人喜欢的那一个。母亲总是希望将玛莎转变为一个可爱、漂亮、举止得体的女孩,但她的每一分努力,都打击着玛莎原本就不多的自我认可——虽然玛莎知道,母亲已经在尽己所能做到最好。

      在学校,玛莎则像另一个人。她活跃而精力充沛,弹得一手好钢琴,是不少学生组织的灵魂人物,也会和同学们开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。一起上学的表亲说:“五六年级时,我就确信玛莎是我见过的最深刻的思想者,她愿意解决任何问题,总是以非常有趣的角度看待事物。”高三那年,老师给玛莎的评语中写道,玛莎的“崇高理想、精神和幽默感,会被母校长久地铭记”。

      可就在老师写下这句评语后不久——在玛莎高中毕业的前一周——她住进了精神病院Institute of Living(IOL)。描述这段经历时,她说:“我独自陷入地狱。”

      那段时间,玛莎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社交退缩,并经历着严重的头痛。她有时痛到不得不打电话求母亲把自己接回家。她开始看精神科医生,并被转诊到IOL。玛莎对入院评估的日子已经几乎没有记忆,只能靠医生所写的病历,得知自己入院后,因为严重自伤而很快被关进隔离病房。在那里,她终日被粪便尿液的气味、其他病人的嘶吼包围,并接受了堪称粗暴的电休克治疗——在那个年代,由于研究的落后与医疗资源的缺乏,她无法得到自己所需的帮助。她感到自己像《绿野仙踪》里的锡人:无法行动,内心是彻底的空虚,无法交流,也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。

      然而,即使她的状况愈发严重,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,她依旧在医院的钢琴房里向上帝起誓:“我要走出地狱。而且一旦成功,我会回到地狱,把其他人也带出来。”

      事情的进展并不像电影里那样:主人公下定决心、对天发誓,然后便迎来转机、从此脱胎换骨。住院两年后,在玛莎20岁时,医院对她的康复已经不抱希望。玛莎的出院记录上写着:“在院的26个月中,林纳涵小姐在相当多的时间里,都是院内最麻烦的病人”。

      在其后数年,玛莎不断尝试自救,又屡次滑落谷底,尝试自杀、再次住院。第二次出院后,她找到一份在保险公司做文员的工作,晚上则在洛约拉大学(Loyola University)上夜校,开启了精神病学家的漫漫征途。

      直到1967年,也就是玛莎初次入院六年后,有一天在教堂,她与往常一样在痛苦与绝望中祈祷时,突然感到深刻的触动,被强烈的完整感和喜悦感所包围。她跑回家独自站立片刻,然后大声说:“我爱我自己”。当“我自己”这个词脱口而出那一刻,她知道自己得到了转化(transform)。这是她第一次体会到“自己”,而非旁观者眼中一般割裂的存在。此时,她知道自己已经越过了那条“线”,再也不会回去了。

      玛莎说,她的转化源于信仰,但这个经历并不一定对所有人适用。对于大部分人,转化的过程非常缓慢,往往难以觉察。此外,我们可以看到,改变并不是一次偶然发生的奇迹。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状况能有所改善,而真正的改善,经常是多年中成千上万次的尝试与失败、希望与绝望反复交替之后,来之不易的结果。

      不过,玛莎仍然没有获得爽文女主式的大获全胜。多年后事业巅峰期的玛莎也难免有自杀的念头,直至今天,惊慌的感觉也有时袭来。但一切都已经和过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。玛莎说:“我是个非常快乐的人。我的状况依然会有起伏,但不比其他人更多。”

      次年,玛莎以优异的成绩从洛约拉大学毕业,并继续在此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。毕业后,她先后进行自杀干预与行为改变相关的研究和工作。1980年底,她在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中,结合行为治疗、源自“禅”的“全然接纳”、辩证等元素,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,终于建立起辩证行为疗法(DBT)。起初,这种治疗专门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和高自杀风险群体,但经过研究和发展,已经适用于各种情绪失调个案。甚至对于没有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群,DBT技巧都值得借鉴与练习。

      玛莎成长的故事至此还没有结束。因为在2011年之前,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患病经历。

      35岁左右,玛莎竞选行为治疗促进协会(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Behavior Therapy)主席时,曾经设想在就职演讲上公开自己的经历:“看看我,我就有过那样的经历。我知道那是什么样,我也知道如何提供帮助。”那一定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场景。但她的导师坚决反对她这样做,认为这会毁了玛莎的事业。甚至20年后,知名精神分析家奥托·科恩伯格(Otto F. Kernberg)也向玛莎表达了同样的意见,让她不要告诉任何人。

      ——即使在心理健康行业,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病耻感,也是足以“毁灭事业”的魔咒。

      当来访者瞥见玛莎胳膊上淡淡的伤痕,有时会好奇地问:“你是我们的一员吗?”玛莎偶尔会向来访者分享自己的故事。2009年早春,一位来访者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,玛莎选择不去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:“你的意思是,我是否遭受痛苦吗?”

      来访者认真地看着她,回应道:“不,玛莎。我是说‘我们的一员’。像我们一样。因为如果你是,那就会给我们很多希望。”

      当来访者问出这个问题时,它几乎是一种请求。玛莎意识到,是时候了。她决定说出自己的故事,而非像懦夫一样死去。

      2011年,玛莎68岁,她回到自己曾度过了两年多的IOL。那天上午,她与一组曾参与DBT项目的患者进行了一次分享,希望在一个仅有玛莎自己和患者的亲密的环境中,讲出这个故事。玛莎在这次聚会中说:

      “我发展出这个疗法(DBT),是为了践行自己小时候许下的誓言。而我许下誓言的地方,正是IOL,因为我曾是这里的病人——总是在那个最底层的病房,总是在那个锁着的病房……本来人们认为我应该只用住院几周,但直到两年零一个月之后我才出去。所以我在这里锁了很久。我曾在你们所处的位置。而现在,我在这里。你们也可以离开地狱,你们也可以来到我现在的位置。我想告诉你们这一点,是因为我希望你们意识到有多少希望真实地存在着、不言放弃是多么的重要。”

      不难想象,那是一个惊掉了所有人下巴的场景,台下是一片难以置信的摇头。后来,一位曾多次尝试自杀的DBT项目参与者这样回忆玛莎的分享:

      “当她自我暴露的时候,我们都彻底惊呆了。‘她曾是我们的一员’这一点我从来没想过。我们都没想过。她的故事如此悲伤,比我所经历的更加艰难。对此她沉默了这么多年,因为一旦开口就将毁了她的事业。这很令人悲伤,但也像她说的——对所有人来说,是希望的信号。”

      这场小型聚会之后,当天下午,玛莎在IOL进行了名为《DBT疗法诞生背后的个人故事(The Personal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BT)》的公开演讲。在大型礼堂里,玛莎面对着朋友、同事、学生、家人,揭开了这个隐藏了五十年的秘密。一周后,《纽约时报》针对此事发表了报道,激起很大回响。许多人表示因为玛莎的故事而感受到很大的希望。

      玛莎于2019年退休,开始了与家人互相陪伴的时光,并于2020年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《构筑值得一活的人生(Building a Life Worth Living)》。

      关于玛莎的故事,就讲到这里。希望这段充满坎坷艰辛、最终功不唐捐的经历,也能给你鼓舞和力量。精神疾病、病耻感,这些从来不是病患应该独自承担的责任。玛莎作为“病人”,用6年时间走出疾病的阴霾;作为事业有成的“健康人”、精神健康专家,却用了50年才下定决心将一切公之于众,这意味着在沉重的精神疾病背后,还有更加沉重的社会议题有待面对和解决。我们感谢玛莎·林纳涵创立DBT疗法,为全球各地的患者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,更感谢她公开自己经历的勇气,让人们看到病患在社会生存中所面对的远超想象的障碍,并带来最宝贵的财富——希望。

      作者:尚优心理全职咨询师 刘丹杨

      参考文献:

      1. Linehan, M. M. (2020). Building a Life Worth Living: A Memoir. Random House.

      2. Carey, B. (2011). Expert on Mental Illness Reveals Her Own Fight. New York Times, June 23.

      3. 林谊杰, (2022). Dr. Marsha Linehan 小傳. [online] Mmhdbt.blogspot.com. Available at: [Accessed 24 July 2022].

      4. Mmhdbt.blogspot.com. (2022). Marsha Linehan New York Times 專訪 (2011年). [online] Available at: [Accessed 24 July 2022].

      5. Borchard, T., (2011). Marsha Linehan: What is 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(DBT)?. [online] Psych Central. Available at: [Accessed 24 July 2022].

       

      上一篇
      好书推荐:应对孩子厌学的“隔山打牛秘籍”
      下一篇
      张奇心理诊所 x 苏州新世纪儿童医院 | 共建儿童心理科
       回到主页
      strikingly icon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、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。一旦点击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设置
      全部拒绝
      Cookie设置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、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。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,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。
      首选项Cookies
     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,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。
      保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