炫酷小马崽
心理健康教育老师
在学校里总是一个人玩
胆小怕生不爱和他人打招呼;
不少家长苦恼
这样下去孩子还能交到朋友吗?
社交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的一部分,决定了能否从家庭顺利过渡融入社会,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。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,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。
1
包容需要。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,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。
2
控制需要。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。
3
感情需要。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。
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,构建对自己、他人和社会的情感认知,获得归属感,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。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,首先需要了解社会社交能力的发展阶段。塞尔曼通过研究,提出了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:
1
第一阶段(3~7岁), 不稳定阶段。
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,所谓的友谊就是一起玩,朋友只是一个玩伴。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,朋友往往与功利的物质属性及其临近性相联系。
2
第二阶段(4~9岁), 单向帮助阶段。
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顺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,否则就不是朋友。
3
第三阶段(6~12岁), 双向帮助阶段。
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,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,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。
4
第四阶段(9~15岁), 亲密共享阶段。
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,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,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,朋友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,甘苦与共。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,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。儿童的友谊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。儿童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。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立性。
5
第五阶段(12岁开始), 友谊最高阶段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,选择朋友更加严格,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。
从发展阶段来看,12岁以后进入友谊的最高阶段,会对朋友进行选择后才会建立友谊,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前4个阶段的“交友”需求,而是需要平等地重视和关注每一个阶段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给青少年带来很多焦虑和不安。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,比如抑郁情绪、应激障碍及社交焦虑问题等。青少年期时个体一生中同伴经历最为丰富和重要的时期,进入青春期后,个体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变远,更多的时间是与同伴在一起,易受同伴的影响。所以,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,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“社交”需求,而是可以尝试适度放手,让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真正的友谊。